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文中提出綠色、創新、高端、智能等成為今后制造業重要發展方向。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中國將掀起一股制造業轉型潮,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導下,建材制造業也必然面臨機遇和調整。建材企業該如何順勢而為?為此中裝新網特別策劃——《中國制造2025》建材制造業如何站上風口?特邀國內外知名建材制造企業在線研討,共同探討中國建材制造業未來十年發展之路。
曾幾何時,“世界工廠”曾是無數國人的驕傲,世界各地無處不在的“Made in China”告訴了人們中國制造的偉大。但不知何時起,這一切悄悄發生了改變,“世界工廠”的桂冠似乎正在離開中國的頭頂?!癕ade in China”不知何時起變成了低質、廉價的代名詞,中國制造生產的產品品質被國人質疑,人們寧可跑到日本買馬桶蓋(哪怕該品牌馬桶蓋為中國代工)、電飯煲,也不愿多看幾眼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到底怎么了?
當前,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明顯,不僅高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達到了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0%,珠三角、長三角更是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5%,甚至有個別企業家到美國辦紡織廠,因為美國成本比在國內還低。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中國制造2025》明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為確保完成目標任務,《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8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一”,就是一個目標,我們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變,最終要實現我們制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個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們制造業所要占據的一個制高點。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們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四”,就是我們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五五”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第一個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工程;第二個就是強化基礎的工程,我們叫強基工程;第三個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個是綠色制造工程;第五個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個領域,作為重點的領域,在技術上、在產業化上尋求突破。比如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比如說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比如說航天航空這個領域,比如說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等,選擇了十個重點領域進行突破,這就是整個中國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內容。
烏維·史威爾
海福樂(中國)總裁兼CEO
品牌建設需要沉淀積累
《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對貴公司會有何影響?
烏維·史威爾:我們很清楚地意識到,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這種重大變化已經影響到整個生產和制造行業了。并且早在一年前,我們就開始注意到中國的這種的推動和布署是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以及整體的經濟需求,特別是在建筑和五金業務方面。過去,大多數五金供應商可以用廉價的勞動力、低的投資成本以及簡單的工藝流程生產所需的產品。并且這些產品足夠滿足廣大的海外出口市場。加上人民幣所處的弱勢地位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的生產加工中心。
然而,這些情況在過去的幾年里發生了顯著改變,原因可歸結于以下幾點:在過去兩年中,人民幣對歐元升幅超30%;過去幾年的一般通貨膨脹成本平均漲幅在5%左右;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平均上升了約8%;伴隨材料、人工及其它成本的提高,加大了中國進出口的費用;國內消費增長率上升緩慢。由于需求的減少和不同市場因素的共同作用,制造業需經過一定的調整及重塑來對此作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目前,許多五金供應商都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壓力從而迫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輸出能力不斷降低價格來留住他們的顧客。這是制造業的一種新形態,他們不得不提高他們的流程工藝,加快生產效率以及降低成本。以往的制造過程僅僅是基于簡單操作和批量生產的模式。
現在,整個行業在中國乃至海外的發展必須更具競爭力。而這只能通過戰略的徹底改變來實現真正的“中國制造2025”。這意味著整個行業必須提升自己的生產工藝,購置新的設備,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此外,他們還得遵循在空氣、水、廢物處理方面頒布的新規定。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很多企業不具備必要的知識,經驗和資源。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的宏偉目標,政府的政策和法規支持,銀行業給予的經濟上的幫助,以及業主和公司的意愿和決心都將比以往更加迫切。我們也發現一些大型的生產企業如海爾已經率先采用新的“行業3.0”,但大多數中國制造商仍然停留在“行業2.0”上。從長遠發展來看,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推進的新的技術和工業革命“行業4.0”將是驅動整個行業整體升級的引擎。
在中國,我們作為一個客戶兼市場參與者,我們目睹我們的供應商和生產合作伙伴正在經歷這些艱難的時刻。對于我們來說,這也意味著通過自身的不斷改變來適應新的市場要求。然而,它也意味著我們這個行業的整體品質,運作流程,生產率將得到更大提高,并且比以往更專業。過去低標準的廠房和設施在未來都將得到升級使其更具競爭力。對于我們來說,這也將是一次積極的挑戰,無論是在有利于消費者還是提高行業內的整體專業水平。我們一直以來的質量意識也需要這種改變和發展。
作為國際知名品牌,貴公司在產品制造和品牌建設方面有哪些經驗分享?
烏維·史威爾:中國曾經一直為發達國家的公司和品牌代加工,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這主要是因為缺少營銷和建立自身品牌的經驗。然而在過去幾年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優勢,現在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代加工工廠。中國的公司已經開始成功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在國內外都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比如海爾、聯想,阿里巴巴等)。
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品牌需要非常多的時間、精力、資金和資源,而最后只有屈指可數的少數品牌可以真正獲得成功。一個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是對產品的認知和信任。品牌還可以給消費者帶來身份和優越感。消費者根據品牌作出了判斷,通過品牌表達了對某些產品的購買能力,是成功的象征。品牌的發展道路是非常漫長和曲折的,公司需要建立終端消費者對其的信任,需要展示出產品的可靠性,保證產品始終符合市場的需求(保證產品的時尚和創新);品牌的建立還需要公司保證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成為社會決策者的選擇。這些對于中國品牌(華為,騰訊,萬科等)和外國品牌(寶馬、蘋果、耐克等)都是如此。要達成這些目標是沒有捷徑的,這些認知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也看到在中國很多公司正在非常努力地去建設自己的品牌,正在不斷的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要獲得較高的品牌認知度,對于自身產品的掌控能力也是很必要也很有幫助的。對于自己開發生產的產品,自己的創意、商標、計劃等商業機密都不會外傳,因此公司可以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同時公司對于自家的生產可以更好地控制每一個環節,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中國成千上萬的制造企業已經積累了扎實的基礎,因此中國的公司在市場開拓和業務上會有很大的優勢。只不過這些制造企業在品牌建立的同事需要提升自身的產能和產值(見前面所說的“行業3.0”)。最終的贏家只有少數幾個,但是企業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認真地、專業地對待發展中的每一步,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這將會很快在中國成為現實,中國的品牌將遍布全世界。。
中國制造如何“從山寨走向創新”,“從簡單粗暴走向精細精致”,“從制造走向創造”,不但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個自上而下、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
從以上各建材企業的采訪中,我們看到不管是中國的制造企業還是國際品牌都對行業的轉型變化充滿期待,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對政府的決策充滿信心,對自己未來十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不管怎樣,“中國制造2025”已經正式拉開了中國工業轉型的大幕。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政府的帶領下,中國制造的未來十年會更加輝煌。
策劃出品:中裝新網專題策劃:李艷編輯:李艷 王云專題設計:任璐專題制作:吉海秋